Search

【別把土壤養成水泥 知土用肥更有效率】
大誠土壤作物技術館館長陳興宗解釋,植物的根有如人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別把土壤養成水泥 知土用肥更有效率】
大誠土壤作物技術館館長陳興宗解釋,植物的根有如人體的小腸,負責吸收養分,但植物沒有消化的胃,還要靠土壤動物及微生物充當牙齒跟胃,把有機質切碎、分解,植物則靠根系分泌碳水化合物餵養、吸引土壤微生物,以此互利共生;但蓋抑草蓆、噴除草劑,讓地底下的生物都死掉了,土壤跟水泥沒兩樣、很乾淨,但裡面沒有不用錢的員工,「我們應該要製造土壤生物生存的機會」。
#土壤生物 #互利共生 #施肥 #除草
https://www.agriharvest.tw/archives/62210


Tags:

About author
關於農傳媒 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的專業新聞網站,我們的宗旨是一個「與農共聲、與食俱進、與環境共享」的新媒體平台。站在以農為本的角度,走入生活,觸及農業、土地、食物、教育、新知、文化、環境、生態等,與農業相關的各項議題。 我們期許成為一個能促進群眾溝通、開放信息、滿足需求的資訊平台。 關於豐年社 豐年社成立於民國 40 年,以發行及銷售有關農業書刊、產品及資材,服務農民、提高農家所得、改善農家生活為目的。豐年社主要發行《豐年》與《鄉間小路》兩本雜誌,並出版多本農業書籍,是臺灣老字號的農業出版社。 《豐年》創刊於民國40年,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農業雜誌。在當時地方缺乏新聞媒體的情形下,亦是最早深入民間的一份重要刊物。早年豐年雜誌除會提供免費農推書刊、種子供訂戶索取,更肩負解決農民在農業上疑難雜症的責任。 1970年代,農友對產銷知識與資訊需求提高,豐年社另外發行了《農業周刊》雜誌,隨著經濟發展,《農業周刊》轉型為《鄉間小路》,針對關心農業、飲食生活的讀者為導向,介紹關於農產、飲食與生活面向報導。而兩大雜誌也成為豐年社最重要的出版品。 陪伴臺灣農民與消費者成長、共好的豐年社,期待能為農業、農民以及孕育我們長大的土地盡更多心力。
農傳媒是由豐年社所成立的專業新聞網站。站在以農為本的角度,走入生活。 我們期許成為一個能促進群眾溝通、開放信息、滿足需求的資訊平台。
View all posts